家住深圳福田75岁的张女士,发现自己视力急剧下滑,戴上老花镜还是看不清手机屏幕。最近下楼时因没看清台阶,而摔伤了腿。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医院检查后,才发现原来得了白内障。
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关注,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视觉2020,关爱普遍的眼健康”,其中特别提出关爱白内障患者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,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。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,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%,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%以上。2019年数据显示,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.5亿。按80%发病率估算,目前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已达2亿。

白内障主要是指由老化、遗传、局部营养障碍、免疫与代谢异常,外伤、中毒、辐射等原因造成晶状体代谢紊乱,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的眼部疾病。白内障患者常伴有视物模糊、重影、畏光、眩光、眼前黑影遮挡、近视加深等症状。早期可通过佩戴防紫外线的眼镜来减少氧化损伤,但真正的预防作用有限。
白内障往往是双眼先后发生的,可以通过自测发现。当我们出现视力模糊,可以用手分别遮住左眼和右眼,对比双眼视力是不是一样,若感觉到视力模糊状态严重,首先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诊断是不是得了白内障。
白内障虽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,但它又没那么可怕,因为只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,就可以恢复视力,白内障致盲是可逆的。与此同时,大量资料证明,白内障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实现视力复明,药物口服、针灸等各种方法是没有效果的。

现实生活中,一些老人经常因为听信错误信息,而导致病情延误。老人对白内障治疗的误区,主要有以下几种:
误区1:把眼药水当神药
一些药物广告声称用了之后能消除白内障。专家表示,白内障没有特效药,所有药物包括眼药水,只能对早期白内障起到延缓作用,无法逆转病情。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。
误区2:白内障要“长熟”了才能做
几十年前,白内障手术要等完全看不见了才能做。随着技术进步,现在只要视力影响到日常生活,就可考虑手术。如果到晚期再做手术,反而加大手术难度。
误区3:年龄大做手术很危险
“这种担心没必要。”专家称,白内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,上至百岁老人,下到两三个月的孩子,只要检查合格都可以接受手术。整个手术只需10分钟左右,术后无需打针吃药,次日即可正常用眼。手术后,平时也要注意用眼卫生,避免强光直射,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。
误区4:人工晶体使用寿命有限
“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。”如今晶体材质比较稳定,植入人眼后没有毒性、相容性好,不存在损坏或需要更换的情况。
误区5:白内障术后只能看远,不能看近
由于老年人眼睛调节功能退化,如果植入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体,一般只能解决看远的问题。但新兴的三焦点、新无级连续视程人工晶体,不仅治疗白内障,还能满足远视力开车、近距离读书看报和中距离使用电脑的需求。但患者适合哪种人工晶体,还需专科医生全面的术前检查。